蒲慕明院士应邀参加2025上海科技节开幕式活动

时间:2025-05-19 16:21:00 来源:“上海科技”官方公众号

5月17日上午,2025上海科技节在张江科学城拉开了序幕。开幕式上,32位涵盖基础研究、战略科技、科技服务等维度的院士专家、青年学者、科企精英、科普达人、科学教育师生及2组机器人,组成9大板块13组科学界“方阵”走上了一年一度的“科学家红毯秀”。这些璀璨的“科学群星”发出了属于科技创新的时代强音。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蒲慕明院士应邀出席了2025年上海科技节的开幕式活动,并踏上了“科学家红毯秀”。



在随后举行的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,蒲慕明院士做了题为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—AI助力教育、教育促进AI》的主旨报告。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公民,需要具备使用AI的能力、有辩伪的能力,有助力引导和管控AI的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力。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家,更需要培育广大的科学公民。


在蒲慕明看来,AI时代的教育和科普都面临着新的挑战,需要新的变革。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和范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,其中,对于诚信、公德、责任的传道,需要进一步加强;授业将从专业教育走向通用技能教育;解惑更注重学习“如何学习”,即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向增强主动学习求知的能力。AI辅助教授将催生出新型互动慕课,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将向农村和偏远地区普及,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育也将更多得以实现。

蒲慕明指出,AI时代的科普教育应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。在科学传播中注重信(严谨准确)、达(简略顺畅)、雅(优雅表述)兼顾,以信为上。重视AI的使用、AI的限制性与危险性。重视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的阐述和科技发展,更要重视传播严谨、诚信、实事求是、深度求索的科学精神。

作为一名积极参与科普活动的科学家,二十年来蒲慕明带领青年科研人员坚持每年开设脑科学科普夏令营,编写脑智科普教材,开发原创科普实验,录制脑科学科普视频,在上海中学成立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创新实验中心。他对于AI与科普有着深刻的认知:AI时代不是缺乏科学相关信息,而是信息泛滥,科学家科普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公众获得较为准确的信息。同时,AI将高效地为科普工作提供信息,并设计出一套顺畅的科普双向交流系统。他呼吁更多科学家投入科普工作,因为科普工作是科学家回报社会的一种最直接方式。

文章内容根据上海科技官方公众号有关内容整理。